查看原文
其他

“银发知播”感动中国!比传播知识更动人的是不老心态

分享 科学EDU 2024-04-09

最近《感动中国》看了吗?相信不少人在获奖名单中,看到了“他”:银发知播

什么是银发知播?

他们是借助互联网免费教授知识的老人,一群充满智慧与人生阅历的爷爷奶奶!虽然高龄,却玩转网络,将毕生所学,授以青年。时光不老,他们不老。

01

讲天文知识的欧阳自远院士 88岁

地球边上为什么会有个月亮?
太阳系到底有多大?
什么元素能解决能源问题?
我国的探月工程为什么如此重要?
这些问题,
这些年来,
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一直不厌其烦地
向每一个热爱天文知识的人做视频科普。

听他授课的人里,
有的是相关专业的研究者,
有的是太空探索的爱好者,
还有的是误打误撞进来随便听一听。
无论对谁,欧阳自远都充满耐心地讲解,
他甚至能把枯燥的知识
讲得既生动又通俗易懂。
有一次,
网友问了他一个有趣的问题:
“如果要带三样东西去月亮,你会带什么?”
他非常有耐心地回答道:
“假如我有机会去月亮,
不是去旅游,而是去干活的。
所以要带地质包,里面有罗盘等工具;
还要带一个照相机……”

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,

欧阳自远把一生都献给了探月工程。

如今,虽已银发满生,

他依然选择发光散热,

迫切地想把一生所学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他说——
“我年纪大了,但还是能适应
一口气讲下来两个半小时,
大家听得有意思,
我就受到很大的安慰和鼓舞,
也就不觉得累了。
只有让更多的人保持一颗热爱科学的心,

才能激发科学事业的无限活力。”



02

热心海洋科普的汪品先院士 87岁

我们常说“情深似海”,

但你知道大海有多深吗?

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不仅知道,

而且还知道海的深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。

作为三次深潜南海的中科院院士,

85岁以后深感“时间不够”的他,

决定为年轻人讲点自己热爱的事儿。

虽然是院士,

但他的科普一点也不“高深莫测”。

网友总结他上课的特点是

“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最专业的知识”。
举个例子:
为了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海洋究竟有多大,
汪品先特意打了个比方:
“如果把地球抹平,成为一个光板球体,
海水铺地球上可以铺2600米厚。”

他也十分喜欢看网友的评论,

在他看来:

“那些话语意味着观众和科学家在产生共振,

对科学家是一种鼓励。”




03

教汉语拼音的退休教师杨维云 74岁

去年,有这样一个热搜:

这里所说的退休教师就是杨维云。

她在当了50年老师后,

开始有了最特殊的一批学生。

这些学生一共几万人,

来自上海、湖南、新疆等地,

年龄从学龄前跨到72岁。

他们都有着共同的“秘密”——

大多不识字或不会拼音。
尤其是对于成年人,
不识字带来了非常具体的生活阻碍:
无法和他人线上交流,
担心独自教不好小孩,
打工看不懂老板的文字指令……
这些苦闷在
杨维云的视频里找到了希望。
除了开设学龄前儿童拼音,
她还单加了一项:
“成年人零基础学拼音识字”

在她的帮助下,

有学生在和朋友交流时,

能打出少量文字;

也有学生做生意

能独自给别人开单子了;

还有学生能够网上查阅资料,

有了自学的基础......
这些改变激励着杨维云继续走下去,
她把更多的空闲用来备课、直播,
住院也背着黑板和粉笔去,
只要身体允许,就正常开课。
她说——
“我浑身充满了劲儿,
你都不知道,他们学得好,我有多开心。”


04
普及神经科学的蒲慕明院士 74岁
人们称他的课为“老蒲的课”,
课程下方的留言是这样子的:
“提前十分钟就候着了,心激动地跳!”
“我想上厕所,舍不得走怎么办……”
“蒲老师让我正经的知识又增加了。”

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

蒲慕明的在线开讲主要是

普及神经科学与脑科学。

他讲意识是怎么来的,

关注孤独症的治愈问题。

在他妙趣横生的课上,

经常会涌现一些新奇的问题:

切断的神经可以再生吗?

大脑可以移植么?

睡觉时意识去哪了?

他说——

“为未解难题找到解决途径,

下一个领域的未来,

是年轻同学们需要努力的地方。”


05
主张“不刷题”的同济教授吴於人 73岁
一头灰白的短发身着一件马甲,
架着副挂脖眼镜说话干净利索。
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的
硬核科普物理视频走红网络,
她也被网友亲切称为“吴姥姥”。

她的授课理念是,

“物理不是死做题,

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。”
为了把一个知识点讲解透彻,
吴教授在实验器材选择上更贴近生活,
例如,用铁锅演示天眼,
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。

在她手里,

鸡蛋、花生、硬币等都能成为实验用品,

将复杂的物理知识演示得一目了然。

而像这样简洁生动有趣的科普,

吴教授已经坚持做了16年之久。
她说——
“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,
我觉得自己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,
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。”

写在最后

高龄不是阻碍,初心始终未曾遗忘。如果细细展开“银发知播”的名单,我们将看到更多值得拿出尊敬与掌声的名字:

柳冠中,79岁,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,博士生导师

王广杰,82岁,退休电工教师

郑纬民,77岁,清华大学教授,中国工程院院士

唐守平,62岁,退休物理教师

舒德干,77岁,古生物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

戴建业,67岁,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

褚君浩,78岁,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,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,中国科学院院士

王渝生,80岁,中国科技馆原馆长,中国科学院博士

……

有人说,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,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,而是对这个世界最有热情的人。这份热情来源于我们对知识的探索、对身份的责任、对理想的敬畏,以及想要发挥自己的力量,去帮助他人的心。

正如《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》授予“银发知播”的颁奖词:

春蚕不老,夕阳正红。没有墙壁的教室,不设门槛的大学。白发人创造的流量,汇聚成真正的能量。知播,知播,传播知识与文化,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。

来源:央视新闻  北京科技报社


更多教学服务

关注微信公众号“科学EDU


近期文章:

1、文后福利 | 2023年精品教材书单(第2期)
2、《凝练科学问题案例》一书出版

3、收藏!《学术论文编写规则》7月1日实施!

4、高校教师注意!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即将开始报名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